首页 >> 心理与生活 >>心理学 >> 清明节的心理与现实意义
详细内容

清明节的心理与现实意义

清明.jpg

清明节又叫踏青节,在仲春与暮春之交,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天,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,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,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。



清明节有着很长的历史,先来看看唐朝诗人杜牧眼中的清明吧:

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

借问酒家何处有?牧童遥指杏花村


清明节的习俗及意义:



春风拂煦清明节,踏青祭祖念先人。清明扫墓祭祀,缅怀先人寄托哀思,根据至真道人讲述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留下的优良传统,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,唤醒家庭共同记忆,促进家庭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。然而,如果缅怀先人方式不当,与父辈沟通不足,反而会疏离亲情,冲淡家庭感情。


所以为什么要扫墓呢?


我们去扫墓其实有一个重要的原因,就是让我们与先人有一个联接



原因分析


       在“哀伤辅导”中(最近MH370航班失事后,大批一线临床心理工作者做的事情之一),我们通常把“创伤事件”(例如:飞机失事、地震、911恐怖袭击等)后,直接或间接“受创伤”人群的心理阶段分为四个阶段:

A、否认期:否认事情真正发生

B、愤怒期:愤怒情绪爆发,悲痛欲绝

C、抑郁期:接受丧失是真的,有一系列的“应激反应”(闪回、噩梦等)

D、恢复期:慢慢开始新的生活在亲人离世的事件中,亲人也会经历如“创伤事件”类似的体验和阶段。

       在中国,我们通常会有各种仪式,例如:遗体告别、火化下葬、头7、二7、周年等等等等。

       这些仪式有一个共同的作用,就是在死者与亲人(包括朋友)之间搭建了一个“桥梁”,让亲人能更深地与死者的整个人生进行联接,也可以让亲人在死者面前,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思念。


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每到清明节扫墓的时候家人们会聚到一起,再有一场聚餐活动呢?


有些人说,“祭祖”是给活人看的。也许有人会厌烦这句话,但从一个层面上,这句话也不是完全不对。这“活人”包括我们自己,也包括我们旁边的人。


我们说过祭扫对个人的好处,同时它也对“社会关系”有好处。首先就是对亲人团聚有很大的帮助。毕竟一家人、一个祖先,祭祖是要一起的,这就给了彼此一个机会去相处、沟通。这个机会可以让一家人更好地有“联接”。其次是对旁人眼光有很大的帮助。在中国社会,“孝”乃百善之首。你连祭扫都不参加的人,别人会觉得你不孝,那你可就是万恶之首了!所以,祭扫是一个“团体心理”的部分。


那其实以上的这个行为被我们称为心理康复行为,同理,相似的还有以下几个情节:




哭丧:大概是指在各种仪式中,哭泣,对死者念叨,甚至大声哭诉。


这个行为有什么意义非常重要!它可以有效地把人们从第一个阶段拉到第二个阶段,也就是不再否认死亡,而发泄情绪,这发泄情绪对愤怒、伤心、自责的情绪都有相当大的缓解。在此,有人会问了,我能理解愤怒、伤心,为什么会有自责呢?其实在死者面前,亲人都会有一个隐秘的情绪,就是自责,有人会责怪自己以前的照顾不周,有人会责怪自己以前的陪伴过少,有人会责怪自己以前对死者的苛刻……


所以,这时是一个自责情绪的表达的时机。经常会看到,有一些村庄,有人去世了,50岁左右的老太太会大声哭诉,大骂、嚷嚷,甚至哭昏过去,这就是一种情绪表达的形式,而如果仔细观察,这些人往往在生活中是个“老好人”,他们总是“隐忍”所有的情绪。所以,哭丧是一个“心理学”的活动。


扫墓:在特定的时间,去特定的地点,聚集特定的人,做特定的事儿。


扫墓有一个作用,或者说这些仪式都有这样的一个作用。那就是心理康复。确实我们可能每个人都会有很多的情绪,无论是对先人,还是对现在的生活。而我们往往在生活中无法发泄出来。那么,扫墓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发泄情绪的机会。而且,非常具有心理学意味的是,我们只在每年的这个特定的时间(清明或者周年日),去特定的地点(墓地),聚集特定的人(亲人们),做特定的事儿(扫墓、祭拜)。


因为如果我们把这些情绪扩散到各处的话,我们会接受不了,其他人也会接受不了。你总不会喜欢一个天天跟你说他亲人死亡的事情的人,对么?所以,扫墓是一个“心理治疗”的环节。



通俗地讲还有以下六条现实意义:

01

清明时节雨,纷纷路上行人。又到一年一度风清景明时节,梨花风起,点点哀思。

无意间,瞥见单位清明节职工请假表,好家伙,竟有1/3多的人返乡,理由无非四个字“回乡扫墓”!

有的跨市,有的跨省;有的高铁,有的飞的。再看新闻,清明被国家定为法定假日后,旅客输送量年均增长10%以上,航空公司竟一票难求。

千里迢迢,匆匆赶路。原来,除了纷纷春雨,还有纷纷归人!

记得年幼,每逢清明,爷爷都要带上我们几个小孩去扫墓。山草野径中的坟茔里,葬着爷爷的爷爷、爷爷的父母——虽然我们素未谋面。

而那时,我们总能碰到达伯,两家亲人的坟茔紧挨着。

他是家中独子,早年赴外省高校任教、娶妻生子、事业有成。十多年前,父母双亡后,他基本不回乡过年了。唯独每年清明,不远千里,总得返乡。虽然他也已步履蹒跚、双鬓斑白!

去年清明,我返乡给爷爷扫墓,又碰到了达伯。

我颇有疑惑:“您年纪也大了,为什么每年还要坚持回乡扫墓呢?”

“侄子呀”,他站在他父母的坟前说:“人这一辈子,只有站在这里,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,将向何处!”

02

电影《寻梦环游记》里说,人的一生会死亡三次:

第一次:是断气的那一刻,从生物学角度来说死亡;

第二次:是举行葬礼的时候,这一刻你的身份将会在这个世界上抹除;

第三次:是这世界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死亡。这一刻将是真正的死亡,从此不会有人知道你来过这个世界。

扫墓途中,爷爷肩扛锄头、手拎祭品,边走边讲祖辈的陈年往事——他们如何来到这个山村,如何遭遇乱世如麻,如何遍尝人世苦楚,如何艰辛创业起家,如何不幸离开人世

年年讲、年年复,一遍一遍,永不厌烦。

冬去春来,草木萌生。

待到砍枝锄草、翻沟培土,隐没在山林间的旧坟顿然一新。此时,爷爷以极其神圣的表情,摆上祭品,铺上麻纸,点燃纸钱,引导我们相继跪拜,口里念叨着请祖先保佑之类的话。

末了,还会燃一挂鞭。大山深处,纸烟四起,鞭炮声此起彼伏。

正是,清明几处有新烟,满坡哀思与尘埃。

因与祖辈并不相识,小孩们自然谈不上感情,也没什么哀愁。反倒因为这种肃穆庄严的满满仪式感,觉得好玩、新奇、兴奋。

每次扫墓归来,爷爷总要意味深长叮嘱我们:“我讲的这些古,你们要牢牢记在心里”。而我们,总似懂非懂点点头。

当《寻梦环游记》的主题曲《remember me》响起时,我想起当年爷爷叮嘱的话语,男儿泪竟夺眶而出。

如今,爷爷早已作古。他讲的那些古,我也早已忘却。唯有和爷爷生活的点滴,竟恍若昨日。

03

我是谁,从哪来,到哪去?这是哲学的三大终极之问。

从哪来?静立茔冢默然,你便会追寻到这个答案。

你来自父母,父母来自祖父母,祖祖辈辈,总会有根,总归有源。

开枝散叶。枝再繁,叶再茂,扎向大地的根,只有一处。

这就是融入血脉中的眷念,是我们的来处。父母在,人生尚有来处;父母去,人生只剩归途。

这样的季节,总会牵动几许思念、几许哀愁。你会不由自主想起很多人、很多事,可能也只是几声离别时的切切虫鸣,一缕农家黄昏的袅袅炊烟,半点夜深幽梦里的婉然音容。

生者寻根,叶落归根。有人烟处,必有血脉传承。难怪有人说,清明节就是中国的感恩节!

在国外漂泊多年的意大利中国商会会长姜文耀,每年清明,不远万里,漂洋过海,携家眷回乡扫墓。他说:“我们这一代华侨,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最深,我们是从这里走出去的,不能忘本!”

国学大师季羡林6岁离家求学,90高龄还回乡扫墓,扑通一下跪倒在父母坟墓前,不住磕头。回京后,他写下长达2.4万字的《故乡行》,说:“娘啊,这恐怕是你儿子最后一次来给您扫墓了,将来我要睡在您的身旁!”

青年散文家林萧坦言:“爷爷今年八十多岁了,奶奶眼睛也失明好几年了。每当想起爷爷撑着一根拐杖、提着竹篮独自行走在荒野之间,他佝偻着腰身在坟头上扯杂草的情形,我的眼泪不由簌簌而下。”

前几天,90高龄的赵宝学老人坐着轮椅去给父母扫墓,“我今年九十岁啦,岁月不饶人,也不知道还能再来几次,来一次就少一次了”,老人伸手摸了摸墓碑,低声说:“爸妈,儿子来看你们了。”

2017年4月,台湾一对90岁高龄的老夫妇,返浙扫墓。有时候,思念不但生死有别,还隔着深深又浅浅的海峡。

而慎终追远、归宗溯祖,是族谱上一页页一排排泛黄陌生的名字;再远,是华夏民族、是尧舜禹,是元谋人、是山顶洞人,是非洲大陆几只古老的猿猴,是浩瀚星辰里的一块陨石里孕育的生命之源。

04

到哪去?

静立茔冢默然,你同样会得到答案。草长莺飞,清明有雨。万物灵长,有生有死。

唐伯虎《桃花庵歌》“世人笑我太疯癫,我笑他人看不穿。不见五陵豪杰墓,无花无酒锄作田”,红楼梦《好了歌》也唱:“古今将相今何在,荒冢一堆草没了”。

不管是谁,多么伟大,这世间终将忘记你的存在,“风雨梨花寒食过,几家坟上子孙来?”就连地球文明,大概总归也会遭遇《三体》的结局,“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者,念天地之悠悠,独怆然而涕下!”

这样一想,很多事自可淡然、豁然、悠然、乐然、坦然

于丹说:“清明节时分往往是洗心之时。清明,多少人能清?多少人能明?”

清明时节,教我做人。清洁、清廉、清净,无非一个清白;明事、明礼、明法,无非一个明白!清白明白之人,自有清风拂面涤心,自有明月皎洁般的真善美。

红尘滚滚、功名利禄,如果你过于执着、拿不起放不下,为权、为钱、为名、为情黯然神伤,不妨清明时分去扫墓。

那里,自有另一种答案,让你心如止水、超然物外!清爽做人,清白做事,足矣!岂能事事如意,但求无愧于心!

05

我是谁?

当你明白了“从哪来、到哪去”,“我是谁”似已豁然开朗!

花开花落,云卷云舒。你是人子(女),你是人父(母),你是人夫(妻),你是华夏血脉,你是人类赤子。

难怪有人说,清明祭祖,彰显的是一种血脉的传承和责任。

来到这世间,你安身立命,拥有自己的角色,承担相应的责任。

要珍惜和父母子女的缘分,“所谓父女母子一场,只不过意味着,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”;漂泊在外,记得常回家看看,“父母之年,不可不知也。一则以喜,一则以惧”;要珍惜夫妻之情,“君埋泉下泥销骨,我寄人间雪满头”;要珍惜身体、时光和朋友,惜缘惜福,知敬畏懂感恩,“人生有酒须当醉,一滴何曾到九泉!”

清明是责任、是感恩,是哀思、是心静,是思接千载、神游万仞,是传承、是教育。清明,更像一种精神。

我有一个同事,每年清明回乡,一定要带上自己的小孩。祭祖之时,全家人肃然默立,他会将早已写好的祭词朗声诵读。那一刻,天地和时间同时静止,小孩竟也沉默。

他说,这种难得的经历,让小孩慢慢知晓了血脉的延续,懂得了生命一代代传承的使命,体味了责任、礼仪和感恩,这比言传一百遍更有效。潜移默化、身体力行之中,小小年纪的他,深深领会了“百善孝为先”的道理!

因小见大,由此及彼。这可能也是岳姓人非要去杭州忠烈祠,两岸三地非要去西安黄帝陵,人民群众要去韶山冲和烈士陵园的原因吧!家国情怀,也寄寓于这清明的一跪一拜的祭奠之中。

没有谁是一个孤岛。当你将自我置身于宇宙中各种千丝万缕的联系中时,你就一定能找到自己的方位!

06

有人说,清明是一种迷信旧俗,我不赞同;有人说,清明是一种浪费形式,我不赞同;有人说,距离太远,干脆在网上团购300-500元一次的扫墓服务,我不赞同。

很多人,琐务缠身,无法返乡。但请记住,如果有条件了,即便人在天涯鬓已斑,也定要多回乡扫墓,回一次少一次!实在没条件,心底亦可过清明,毕竟,装在心里胜过一切。

还是于丹说得好:“清明是一种胸怀、一种底气、一种人格、一种信念,更是一种裕达!”

耳畔不由得又响起达伯的话:“人这一辈子,只有站在这里,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,将向何处!”

梨花风起正清明。今年你回乡扫墓了吗?和你同行的是谁?你又在思念谁?



最新评论
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
技术支持: 007代办建站 | 管理登录
seo seo